「醫育融合」可規避托育幼教化的風險 — 談跨學科研究的「兒童學」
跨學科研究「兒童學」
世界巨輪在運轉,新科技、新環境、新生活塑造著21世紀新人類,這些無疑加速推動「兒童」研究思想的改進。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及人口大國的中國,對「人」的研究,尤其,作為「人」之始源的兒童研究,實責無旁貸。面對社會急速大轉變的直接衝擊,有的年輕人 (Young Adult) 對現實產生無助感,缺乏育兒安全感。面對全球生育率持續下跌,以跨學科的視角研究兒童的「兒童學」,可有利於擺脫少子化的極端社會危機現象。
「兒童學」的缺失 會造成社會發展盲點
「兒童學」研究的是有關兒童的所有一切,就是研究可影響人類發展基礎任何元素的各學科。以各學科的視角探討兒童,而形成關係系統。
影響兒童發展不單只有直接微觀的教育學,更有間接宏觀大環境的社會學、政法學、經濟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文化學、哲學、資訊科學 (AI) 和環境學等。而胚胎學、醫學、兒童醫學(兒科)、遺傳學、護理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學、犯罪學、語言學、發展學和精神科學等,亦都不能缺席。
基本上,存在世上的學科都直接間接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類基礎(兒童)發展。而各學科在各自長期發展下,其結論都很少涉及到如何影響人類基礎發展的說法。而一般人難以懂得組合成整體看待,這就需要龐大的專業團體説明。文理雙方攜手合作、積極參與、實驗研究、長期跟蹤、知行合一,「紙上談兵」永遠不是研究嬰幼兒的方法。「兒童學」研究要綜合各學科的力量,形成研究網路、共同協作、共用資料,共同建構優質的人類基礎元素,讓優秀的「新人類」出現,來構成社會細胞核。這可排除「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各自獨立發展,脫離現實的狀況。讓學術不忘在應用執行的實在貢獻,使一切的學術研究更有價值,發展都更加合理、自然暢順及富有意義。不致於形成社會現實與學術研究分家。讓「兒童學」作為統領的角色,把零碎的、分散的、分離的、分開的各有關學科整合,避免造成社會基礎支離破碎,把整體拆散。重構出培育「新人類」的路徑,這必然是進步的首要任務。在一切資源相比之下,相信「人」才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
「兒童學」的缺失,可會造成社會發展的盲點。社會需要善用各學科關係的成果、需要整理各學科關係用作兒童,正面影響下一代。否則,綜合一切的社會可會呈現出混合各自割裂發展的問題,在蝴蝶效應下造成不宜居社會,形成消極的社會現象,如少子化。
「醫育融合」可規避托育幼教化的風險
以新生命影響生命是帶動學習的最佳方法。筆者認為「醫育融合」的意義在於以理科融合養育的科學知識提升育兒方法。0-3歲早期人類的科學帶養,是 「治未病」預防一切發展障礙的方法,能減輕日後家庭壓力和社會負擔。是讓成人認識「人」的最佳時機。而不是要常常帶孩子去看醫生。經驗讓我知道,於孕期至兩歲孩子的父母是最有學習動機力量的。在嬰幼指導師培訓中,他們可感受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亦帶著育兒本能,其領悟力、學習能力都是最突出的,這成為我聘用托育師的條件。以協助生命成長的理念,再加上專業科學資訊及技術,他們都較易成為優秀的嬰幼指導師。
國家現試行推動「醫育結合」是一很好的方向。事成與否,都在處於起步階段的「人」。建議培訓已為人母的護士為嬰幼指導師,而不是培訓幼師。因為她們擁有堅實的科學照護基礎及觀察能力,0-3歲嬰兒培養重點的是在於協助其建構身心健康發展基礎,而不是教導。嬰幼兒會因應身處的環境作吸收和感受,及與人互動來建構自身的人格和作能力發展的基礎,就是能否成為「全人」(Whole Person)(沒有人格或能力缺失的人)的關鍵基礎。這屬於發展學,而不是教育學。應該說教導成人的是屬於教育學,培養嬰幼兒的是屬於發展學。
還未有意識的0-3歲嬰幼兒潛意識建構人格過程與3歲意識以後的意識教育是兩種概念,不應混淆。所以,以教育背景的幼師作嬰幼兒指導師,可會出現托育幼教化的風險,比幼教小學化更提早了拔苗。屬於文科的學前教育學,少有提及0-3歲的養育,因為以往0-3歲一直是在家被母親養育的,不入教育範疇。但偏向理科的發展學及護理學的照護髮展,幼師需要處理以前的根本思想及做法習慣是有難度的。
首先成立兒童研究院
建議首先成立「兒童研究院」,作為校級直屬的研究機構為建構「兒童學」作出準備,搭建跨學科研究的核心平台,彙聚不同院系的學者,設立跨學科研究項目在兒童腦發育、兒童早期發展與干預、兒童教育與學習科學、兒童福利與社會政策、兒童心理健康、兒童與科技、數字素養、特殊兒童研究、社會政策等領域先開展合作。每年亦可舉辦研討會,歡迎各學科專家的參與,更邀請外國專家作交流聯繫。同時招攬人才。
先為「醫育融合」理念立論。人才培育,可參考蒙特梭利醫學博士的課程大綱,再配合最新科研及本土民族文化,加上「活」教育方式,重組出我國的新專業。學員需要學習以下內容:
醫學
1. 解剖學
2. 生理學
3. 生產學
4. 營養學
5. 衛生學(睡眠)
6. 腦科學
7. 嬰幼兒神經學
發展學
1. 胚胎學
2. 人類學
3. 心理學
4. 初生與嬰幼兒各階段發展特徵
5. 語言學
6. 動作/行為
7. 情感/情緒
8. 正常vs異常
環境學
1. 家庭環境
2. 社區環境
3. 人文環境
4. 人與環境的關係
執行方法
1. 設置嬰幼兒發展環境
2. 協助各階段發展需要
3. 生活技能培育
4. 家長教育
5. 親子項目
6. 觀察技巧與記錄
7. 創制教具
8. 嬰幼兒的藝術與音樂
9. 園所管理
「活」教育部分
1. 督導練習
2. 最少200小時的觀察+實習
3. 參觀最少5間園所
4. 10次每月研討
多體驗有助豐富感受,所以,可增設參觀監獄或老人院作選項,藉此認識不同的人生。鼓勵每年參與有關專業的大會,以延續專業資格。當然,主動報名學習的學員成功機會可較高。年內完成,可發給專業資格證。20年培訓嬰幼兒指導師的經驗給我知道,若學員在嬰幼兒教室內上課,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
若「兒童學」出現,可免除依靠非本專業的行政人員作最後決策和管理,影響工作一線的執行操作,造成了行政主導,而不是專業主導。要避開形成非專業掌握專業的運作陋習,否則,原意容易被改寫,失去成效。所以,要建構「兒童友好城市」不只是硬體的環境,更是軟體,就是對兒童成長及社會發展認知的民智提升。
人的源頭、根本及核心在於生命重要前三年的嬰幼兒身上。能協助生命的成長,相信是各學科的再貢獻。「兒童學」的設立及「醫育結合」的人才培訓,於少子化的大環境下作出這樣的創舉,有助基礎的鋪墊及成事的速度。
守正創新,指日可待。
*此文曾刊載於《人大幼稚教育導讀》,2025-09-05。